【人物篇】中国漆器艺术家,第一个将漆艺搬上高校讲坛的教育家——沈福文
发布时间:2015-11-17 15:57:59    点击次数:5220


沈福文(1906.2—2000)。福建诏安人。擅漆器工艺。1928年考入国立杭州艺专,1931年考入北平大学艺术学院。1932年与王启民、杨澹生等同学创立平津木刻研究会。1933年历任北平美专教授兼教务长。1935年留日入松田艺术研究所。1938年任湖南沅陵油漆学校教师,国立艺专实用美术系教授。1938年归国任国立艺专教授。1939年同李有行教授等创办四川省立艺专并任该校教授兼任应用艺术科主任,1941年《脱胎花瓶》获国民教育部在陪都重庆颁发的全国学术大奖。后任西南美专教授兼实用美术系主任,四川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主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名誉院长、顾问、中国美术协会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美协四川分会副主席,四川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委员。漆艺作品在故宫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国工艺美术馆均有收藏。主要作品有《晨曦盘》、《松鹤太阳盘》、《金鱼大漆盘》、《长江三峡神女峰下》、《六蝉堆漆绿彩嵌金花瓶》、《堆漆金鱼》等;编著有《西南少数兄弟民族图案集》、《四川省工艺美术选集》、《四川荣昌陶器》、《中国髹漆工艺美术简史》、《漆器工艺技法撷要》、《中国漆艺美术史》等。



在这个对中国漆艺发展来说特殊而重要的时期,沈福文是值得一提的重要人物。他在漆艺创作、教育、研究及推广传承等多方面都做出了较大贡献。他把在中国早已失传的《髹饰录》手抄本从日本带回国,研究出几十种已经失传的古代漆艺技法,建立了以“研磨彩绘法”、“新堆漆法”为主的现代漆艺技法体系;把多种艺术形式融入到漆艺创作中,使得漆艺这门在中国业已凋零的艺术得以重新焕发生机。


20世纪30、40年代沈福文多次举办漆艺作品展览,使漆艺在中国美术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50年代他正式将漆艺带入了中国高等教育中,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漆艺教学中培养了一大批现代漆艺的后继者。20世纪50、60年代,沈福文向地方政府提出大规模整理民间工艺美术的建议,客观地把握了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状况,为复兴民间工艺美术提供了有利条件。



沈福文出生于富有“书画艺术之乡”的福建诏安县科下村,少年时期接受了系统的中国画教育,青年时期又在杭州国立艺专和北平艺专接受了西式美术教育,培养了进步的美术思想。因参加“一八艺社”的进步木刻活动,与胡一川李可染等人被校方开除,后又因为参与“平津木刻研究会”和加入“左联”被反动派逮捕入狱。东渡日本求学之时,籍着蔡元培的介绍,沈福文进入日本著名漆艺大师松田权六的工作室内研习漆艺。他寻到在中国早已失传的《髹饰录》手抄本,按照其中记载的工艺程序反复实验,并从日本博物馆借出馆藏的中国古代漆器,找来现代的福州漆器,对实物进行古今比较对照研究,逐渐发掘出几十种已经失传的古代漆艺技法。

在漆艺创作中他借鉴青铜器、玉器、陶瓷器等的造型、图案、色彩,丰富了漆艺的创作语言。回国后他和常书鸿结伴到敦煌考察写生,把敦煌藻井、壁画图案融入漆艺创作中,逐渐建立了以“研磨彩绘法”、“新堆漆法”为主的现代漆艺技法体系。王世襄所著的《髹饰录解说》中,对沈福文总结出的关于漆艺制作的原料、工具设备、工艺过程及装饰技法有23处引用描述,作为此书论述过程中的重要佐证。其中研磨彩绘法、堆漆法、变涂等技法的制作程序及石黄、白色、丹红等颜色的调制是比较重要的。此外,沈福文还试验、总结出了一整套制作漆器的原材料、设备、工具及漆器胎型制作工艺、漆器装饰工艺等方面的经验。




沈福文的漆艺作品在用色、构图、描摹对象等方面,有很多与中国画相通之处,从中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漆艺与中国画的这种巧妙的辩证关系。从沈福文少年时所受的传统中国画教育中,我们可以找到其渊源所在。对比他的某些漆艺作品与晚年的国画作品,可以明显看出其间的相通之处。漆画作品《莲》布局呈“﹥”形,疏密有间,这也是中国画中常用到的空间布局法;莲叶迎风摇曳,如舞女的婆娑舞姿,效果与工笔画的没骨渲染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葡萄》、《虾》、《鲤鱼》、《松阳盘》等作品的内容也都是国画中很常见的表现题材。




漆以黑色见重,漆艺之美关键也在于发挥漆的本质美。在沈的漆艺作品中可以看到漆的本质美的充分体现,利用带褐色的透明漆调制出各类色漆供装饰,所有的色彩都协调成熟、富有“古趣”。其它的装饰法如贴金、嵌银,以及镶入各类有色有彩质料,漆的黑又能特别显耀出这些质材的美。典型的例子如《晨曦盘》,以研磨技法充分表现出晨景的妩媚与妖娆,氤氲回荡,让人不禁想象着重重雾霭之下的初阳。沈的学生曾向他谈起“太阳盘”,沈激动地打断谈话,说道:“不是‘太阳',是‘晨曦',是晨曦盘,说太阳太露,不合我的艺境”。刘开渠曾评价沈福文“把……普通的工艺品,提炼到了艺术的神韵,含有赏玩不尽的深远境界……”。《金鱼盘》采用高堆漆法和研磨法,金鱼尾部渐渐隐入深褐色背景之中,充满灵动之感。他开创的金鱼系列形象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此后几十年内,被其他的工艺作品频频借鉴。




漆艺进入中国艺术教育体系,也与沈福文有着密切关系。1938年夏,沈福文与好友李有行王曼硕雷圭元庞薰琹、赵太侔在成都创办 “中华工艺社”。后在四川省教育厅的支持下创建“四川省立高级工艺职业学校”,后更名为“四川省立技艺专科学校”,设漆工、染织、图案、绘画、家具等专业。1940年秋四川省立技艺专科学校与四川省立戏剧学校合并后改名为“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增设艺术科、建筑科与音乐科。这样,沈福文正式将漆艺带入了中国高等教育中,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漆艺教学中培养了一大批现代漆艺的后继者。



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沈福文总结了中国漆艺发展历程,编写出《中国漆器美术史》,一直到现在都是高等院校漆艺专业的重要教材。之前的文献中虽有不少关于我国漆艺的记载,但都或是某一部分的专题论述或散记,或是叙述得比较浅显。为了编写一本系统、全面阐述漆艺历史发展的文献,沈福文经常去访问朱家溍王世襄等漆艺研究专家,到各大图书馆和资料中心广泛查阅资料,同时以解放后发掘出的大批精美古代漆器作为实物的佐证,编写出了《中国漆艺美术史》。全书按历史朝代介绍了中国漆艺的继承与发展的情况,对每一历史阶段的漆艺装饰技法和艺术风格的衍变作了概括的介绍和论述。还对我国明代髹漆工艺专著《髹饰录》的章节加以全面的介绍,并对其主要名目,分别加以解释。也对我国现代各地区的漆器工艺发展情况的历史概况,以及各自的漆艺技法、风格、特点、品种等分别作了概括的介绍。沈福文与李大树合作写成的《漆器工艺技法撷要》,除对中国历代漆器工艺作了一般性概述外,着重对漆艺创作技法进行总结,包括制作漆器的原材料、设备、工具、漆器胎型制作工艺及漆器装饰工艺等作了详细叙述。此外,沈福文还著(编)有《中国髹漆工艺美术简史》、《四川工艺美术选集》等专著。



沈福文一贯主张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培养既有设计思想、又具备动手能力的学生。他向轻工业部提出在重庆成立漆器工厂的建议,很快得到拨款支持。1956年春,经沈福文等人的操办,在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总社的支持下,在西南美术专科学校内部成立了西南漆器试验工厂(后改名为重庆美术漆器厂),成为学生实习、创作的重要基地。



自解放以来,沈福文还把许多精力放在传统工艺事业的复兴与发展上,在他的倡议和筹办下,建立了四川邛窑等陶瓷厂。为了客观地把握重庆地区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状况,开发复兴民间工艺美术,沈福文向地方手工业管理局提出大规模整理民间工艺美术的建议,在报纸上刊登启示,让各县民间手工艺人来手工业管理局登记。这样,手工业管理局很快掌握了隐藏在民间的手工艺人的分布情况,根据不同的专长把他们组织成漆器、竹雕、木雕、玻璃、金银首饰、刺绣及石雕等手工艺合作社。使政府客观地把握了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状况,为复兴、发展我国民间工艺美术提供了有利条件。


人物志

关注莲福文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