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画独立运动

        20世纪上半叶,国际漆艺运动启蒙催生了中国现代漆画。在这场运动中,中国现代漆画一方面继承并发扬传统髤漆工艺的既得成果,另一方面又兼收并蓄3大外来文化的营养,以巨大的融合力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独到的特点。

        以李芝卿、沈福文、雷圭元3位大师为首的现代中国漆画运动的奠基人,怀着一颗强烈的责任心,在漆画领域中积极探索、研究、创作、启发、引导,对丰富漆画表现力、发展漆画教育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他们作为先驱,以自己卓有成效的创造性工作,成就了漆画成为纯绘画艺术中的一员。

        越南磨漆画1962年来到中国北京、上海展览,这对于我国漆画的发展来说,是个百年一遇的良机,可谓旱苗得雨。它给中国画家和观众带来了全新的感受,使我们破天荒地发现了传统漆艺里蕴藏着的丰富想像力和巨大表现力,震撼和启发了中国学人;同时,这也引起了周恩来总理的高度重视,建议文化部立即选派人员到越南学习,广州美术学院油画家蔡克振先生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朱济先生有幸被甄选上,到越南河内美术学院做漆画科的研究生(朱济因病中途辍学,蔡克振学习至1966年回国)。

        漆画交流也借此东风,崭露头角。1963年,有漆画作品参加了国家对外文化交流委员会组织的赴新西兰及越南的展览。1964年,福建王和举的漆画作品《盐场》、《渔岛风光》等参加了全国美术作品展览。1979 年第五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展出了包括《泼水节》 (乔十光)和<瓶中百合>(蔡克振)在内的8幅漆画作品,《泼水节》荣获2等奖。

        漆画家讴歌生命、礼赞英雄的美好愿望开始释放,陆续出现了一批反映现实、走进生活的佳作,如《乌龙江大桥工地夜景》(1972年,袁敞、王和举、吴川)、《长征路上》(1968年,杨富明、李焕民)、《开国大典》(1968平,四川美术学院漆画创作组)等。

        以中国为中心的漆文化圈,有着灿烂辉煌的历史,波及日本、朝鲜、越南、缅甸等亚洲国家,誉满全球,近代却没落了下来。进入20世纪60年代,传统漆艺中出现了被称为一种绘画的趋向,站在最前列的就是乔十光先生和蔡克振先生,他们在题材的宽泛性、技法的自由度、风格的多样化、内涵的承载量等方面广泛探索,使漆画完成了从器到画、从实用艺术到纯艺术的“脱胎”之变,是颇具建树的中国现代漆画的杰出代表、当之无愧的开拓者。

        蔡克振祖籍广东中山(今珠海市),1931年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1949年8月于中原大学文艺学院参加工作。1953年毕业于中原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1955年毕业于中南美术专科学校绘画系并留校任教。1963~1966年由文化部派遣赴越南美术学院留学,漆画研究生毕业,回国后在广州美院任教。曾任广州美院附中教导主任、工艺系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为广州美术学院咨询委员、工艺美术系教授、广东美术家协会漆画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漆画艺术委员会主任。

        蔡克振先生丰富了中国现代漆艺的表现力。他的漆画作品技法,和材料运用娴熟,写实能力强,东方审美情趣浓厚。像《瓶中百合》,运用皱漆、彩绘等技法,制造出强烈漆味下的纯净色彩;而《三月的凯里》,利用铝箔表现苗家少女佩带的银饰的质感。著有《蔡克振漆画作品选》、《漆画 · 漆话——蔡克振自选文集》 (岭南美术出版社)等。

        乔十光1937年1月出生于山东省馆陶县(今属河北省),1956年至1961年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壁画专业学习,1961年至1964年在该学院攻读研究生。研究课题从福州漆器技术开始,9次专程去福州学艺,拜著名漆艺大师李芝卿为师,他曾风趣地对别人讲白己是“留(学)闽(福建)的”。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漆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漆艺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漆画研究会会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

        乔十光先生托终身于中国大漆,他的艺术生命可谓与漆画同生共长,在张仃,张光宇、庞薰、雷圭元等著名艺术大师的支持指导下,他和有志于现代漆画的同道们一起,进行了近半个世纪的艰苦探索和潜心专研,为使漆画从原来附属于漆器的装饰地位中独立出来,跻身画坛,成为自立门户的富有表现力的中国现代民族绘画的新形式做出了重要贡献。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乔十光先生就积极探索铝粉罩漆研磨法,用透明漆罩在铝箔粉上,干后再打磨,创造出丰富的明暗层次,增加了漆语言的跨度,给漆画表现技法带来了一场革命。他始终追求“内容、形式和技巧的统一;感情、审美和材料的统一;心、眼和手的统一”,作品冲出了技术层面,把握住了精神和思想观念层面上的突出特征,真切、生动、自然、流畅。

        80年代是中国漆画的初步普及阶段。这一时期,文艺的春天翩然而至,给漆画家带来了源头活水,他们闻鸡起舞,中流击楫,热情进发。

        1979年,以上海的“十二人画展”和北京的“星星画展”为起点,中国的当代艺术初露端倪,艺术家们普遍觉醒,开始反叛政治工具式的艺术观念,并实验多元化的艺术语言。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充满人文热情的思想解放运动席卷全国,这场运动发端于 “八五美术新潮”,收场于1989年初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现代艺术大展”。1992年后,一大批艺术家开始陆续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亚太当代艺术3年展等一系列国际大展,许多以中国当代艺术为内容的专题展示活动在欧美和亚太地区相继登场,不少中国当代艺术家在这个时期初步形成了自身的国际影响,其作品也开始走向国际市场。Ì996年首届上海双年展创办,2000年上海双年展实现了策展人和参展艺术家的国际化,搭建起了中国当代艺术和国际当代艺术平等对话的舞台。

        20世纪80年代以来,福建、江西、天津、四川等一些地方的或民间的组织在北京等地相继举办了专题漆画展,如1980年的“福建漆画艺术展”和“江西、福建漆画联展”,揭开了现代中国漆画运动的序幕,使传统的中国漆艺术获得了一个新的发展机会和表现舞台。

        1982年,有漆画作品参加中法两国美术家协会共同组织的法国“春季沙龙美展”。1983年8月,福建、江西、天津2省1市的漆画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规模较大又风采别具的漆画联展,显示出漆画这一新兴的艺苑之花年轻而旺盛的生命力。1984年,漆画首次作为一个独立画种较大规模地参加了“第六届全国美展”,在此之前,漆画还是归为工艺美术类。这次参展作品有120幅,在中国美术馆独立开辟展厅展出,多件作品获奖,漆画终于开门立户,在美术界取得了一席之地。1986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首届中国漆画展”,展出作品700余件。同年,文化部对外展览公司在前苏联列宁格勒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冬宫)和莫斯科东方艺术博物馆,主办了“中国现代漆画展”,其中有6件作品被东方艺术博物馆收藏。

        西方绘画倡导理性分析的思维方式,注重对秩序、光影、明暗、色彩的研究和实践,强调艺术个性和个人风格,在主客体关系上恪守“主客二分”,要么真实客观地描摹客体,要么强烈追求主观自我表现。植根于上述哲理思考和艺术精神的西方现代绘画技术,从具体画法到形式构成都深受着科技新成就的影响,当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被适时引进来以后,国内不少漆画家积极予以借鉴,走上了汲取西法寻求发展的探索之路,他们醉心于拼贴、滴洒、喷射、流浸、烟渍等技法,积极研究材质,潜心制造肌理,仰观俯察现代人的理性思辨和审美情趣,这些卓有成效的艺术实践震动和填补了顽强延续着的传统漆画。

        各地高等艺术院校这一阶段也先后开设漆艺教育专业,培养了一大批自己的作者群,保证了后继有人。漆画家的队伍一下子由原来的20 余人充实到200多人,这些专业的作者群从不同的角度积极实践,努力冲击着漆艺的藩篱,发现和创造着漆的美,不断丰富和拓展着漆画技法的自由度和表现力。

        第六届全国美展中漆画画种有17个省市120幅作品参展。到第七届全国美展中漆画画种有30个省市165幅作品参展,作者数量、涉及地区、作品质量等,都远远超出预计,更为可喜的是大多数作品出于年轻画家之手,许多作品摆脱了传统模式,不再单纯追求材质雕饰和工艺的变幻,作品的内涵更深厚,对漆语言的驾驭有了长足进步。两届全国美展有力地促进了漆画的普及和发展,同时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也为漆画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条件。

        至此,“现代漆画”已然成型,方向可喜洞开。漆画不仅名正言顺地占据了展览会的空白墙壁,而且当仁不让地进入现代人生活的环境和空间,漆画表现的天地汪洋浩博。

 

 


关注莲福文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