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起大爱与激情的双桨—再论凡高的艺术魅力
发布时间:2014-07-18 16:16:42    点击次数:4110

    我想,艺术是一种超越,是一种心灵的渴望和思想的证量。历来真正的艺术家都是走向形而上的,而不受形式上的束缚。吴冠中说“笔墨等于零”,是有其深刻道理的。在古今中外的历史长河中,凡高是我最欣赏的艺术家之一。他也是要打破理智的统治而追求内心自由的画家。

    荷兰画家凡高,是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也是19世纪人类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直到今天也影响甚巨。那么是什么让他享有盛誉?当然是他的杰出作品了。人如画,画如人。讲到作品就必须讲到他的情感和思想。无可厚非,凡高是一位真正深入心灵底处的画家,他用爱和激情挥洒色彩和线条,演绎短暂却辉煌的人生华章。

一、凡高的爱与激情从何而来

    众所周知,梵高从小爱幻想,容易走极端,简直是个偏执狂,这就给他的命运埋下了不幸的种子。但从艺术上讲,这又是艺术的生命和力量。爱幻想必然敏感,对外界事物的把握会超乎寻常的准确;容易走极端,必然内心世界在不停地挣扎、反抗,甚至扭曲。当他拿起他酷爱的画笔,一切又会转向澎湃的激情,于是乎他像飞蛾扑火一般把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宣泄出来。那鲜亮的色彩,充满欢快的吟唱;那强有力的线条,简洁而灵动。我们可以说他是一个非常有灵气的画家,这种灵气就是建立在幻想和激情的基础上。

    在梵高生命的最后六年,他画出了许多震撼人心的传世作品。这些作品大多明朗健康,积极向上,充满大爱的情怀。那么,一个奇怪的、丑陋的画家在多灾多难的生活面前为什么会有如此的热血心肠呢?我想,这首先跟梵高的家庭环境有很大的的关系,他出生在荷兰一个乡村牧师家庭,从小必然对宗教耳濡目染,并浸入身心。为了“抚慰世上一切不幸的人”,他曾自费到一个矿区里去当教士。我们知道,宗教提倡的就是大爱,外界的苦难、众生的鄙视、生活的困顿等等不幸在宗教里都可以找到安歇,小我服从于大我,梵高就是这样在宗教环境里提升了自己,在以后的人生路上,即使有时会找不到出路,但整体上还是乐观向上的。也就是说他在绘画时已经超越了自我和现实,内心涌动的不仅仅是激情还有浓烈的大爱。纯粹的激情或许会太躁动,变得像野兽那样张牙舞爪,燃烧过后可能是一片灰;但揉进了大爱,这杯烈酒就醇厚多了,沉淀着耐人寻味的记忆。画乃心印也。梵高的作品就是画家本人心灵的表现和投射。因此,透过他的画我们也可以触摸到他深邃的情感和崇高的思想。

二、梵高为何会喜欢东方艺术和日本的“浮世绘”

    梵高画风发生大转变是在巴黎时,和印象派画家相交,在色彩方面受到启发和熏陶。然而他比印象派画家更彻底地学习了东方艺术中线条的表现力,他很欣赏日本葛饰北斋的“浮世绘”。为什么他会喜欢日本的“浮世绘”?要知道,日本的文化骨子里渗透着“风雅”、“物哀”的特点,而凡高的气质恰好与此相契合。文学修养很高的梵高才情逼人,自然有其感情细腻、风流倜傥的一面。但同时他善良、富有同情心,可举眼望去,世间的一切都蒙着灰色,他想救世却无能为力,空有抱负。梵高的精神世界一直处于高度矛盾状态中,现实物的哀,他却要忍着痛画上欢快和希望!哀而不悲,这也是他的伟大之处!“梵高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画家,而且是一个出色的作家与哲学家!”这样的评价是非常中肯的。从中国的传统文化看,梵高是一个真正的文人,与朱耷、徐渭等一些苦闷画家存在某些相似性。

三、解读梵高后期作品的魅力

    不能不说,梵高是一位具有真正使命感的艺术家,他曾这样说:“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由于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溃了;不过这都没关系……”为艺术而疯狂,为艺术而献身,这是一个多么纯粹的艺术家呀!我们透过梵高的画,可以发现后期大多作品色彩浓郁,极具视觉冲击力,富有个性。他视天地万物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用全部身心拥抱一切,陶醉其中,物我两忘。然而从写实画家的眼光看,他的画并不是那样准确。他曾说:“作画我并不谋求准确,我要更有力地表现我自己。”即是说,他并不关注于客观物象的再现,而注重表现对事物的感受。万物皆备于我,故而作品灵动大气。

    当我们再次认真阅读他的杰作《十五朵向日葵》时,就会发现那些插在花瓶里的向日葵,乍看也没有稀奇之处,然而是激情让画面呈现出令人心弦震荡的灿烂。梵高以重涂的笔触施色,好似雕塑般在浮雕上拍上一块黏土。黄色和棕色调的色彩以及技法都表现出充满希望和阳光的美丽世界。然而在画此作的同时,画家死命想抓住的这个世界还是缓慢却无情地溜走了。而这不正是他既热烈又悲伤既躁动又孤寂的人生体验吗?其实,更是他悲剧而短暂的人生写照!梵高曾说:“一个人绝不可以让自己心灵里的火熄灭掉,而是要让它始终不断的燃烧……你知不知道,这是诚实的人保存在艺术中最最必要的东西!然而并不是谁都懂得,美好的作品的秘密在于有真实与诚挚的感情。”从梵高对艺术的理解和作品本身的力量来看,梵高的激情是建立在真实与诚挚的感情上的,也就是说,他是荡起激情和大爱的双桨在创作的。而任何崇高的作品都会带有浓浓的诗意性,让人难以彻底破解。弦外之音,画外之意,岂是我们可以一语道破的呢?

    值得一提的是另一件作品《有乌鸦的麦田》,是梵高创作于1890年7月,离他死亡的脚步已经很近了。很多人认为这幅画是以黑暗、严酷的天空显示了凡高的精神状态的困扰,与徘徊不决的通往不同方向的三种途径,以黑色乌鸦架空来预示死亡迹象。因此,它也许在告诉我们他将带着悲伤离去,飞到天堂,也许那里才是他真正的天堂。这种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我想,每一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绘画语言和情感元素,梵高也不例外。这幅画上仍然有着人们熟悉的浓郁、跳跃的金黄色,还有激荡狂放的笔触,只不过此时却充满躁动不安和阴郁感。不过,这件作品和《十五朵向日葵》风格明显不同。我认为,激情的一端是大爱,另一端则是绝望。但当激情喷射时,这两端随时在交汇,不分彼此。大爱中有绝望的无奈,而绝望中又有大爱的升华。《有乌鸦的麦田》冷热色调的强烈对比,便是画家激情的挣扎或者说抗争,隐藏着许多抽象的语言。这件作品,我更愿意用宗教的眼光来审视,并说它带有基督般的勇于受难的大爱情怀。因此它不是人们常说的悲伤,而是悲壮!

    总而言之,梵高后期的作品能够大胆探索,自由地抒发内心的真实感情,追求线条和色彩自身的表现力,追求画面的平面感、装饰性和寓意性。同时作品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而一切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跃和扭动。他的艺术,是心灵的表现。作为后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也是表现主义的先驱,梵高的作品具有很大的张力,处处扣人心弦!

四、梵高的艺术精神应引起当代画家的反思

    “他是他时代中最热情和最抒情的画家。”亨利·福西隆如是评价,“对他来说,一切事物都具有表情、迫切性和吸引力。一切形式、一切面容都具有一种惊人的诗意……他感到大自然生命中具有一种神秘的升华,他希望将它捕捉。这一切对他意味着是一个充满狂热和甜蜜的谜,他希望他的艺术能将其吞没一切的热情传达给人类。”诚哉斯言。今日再读梵高,百感交集。然而审视当下艺术,却愤慨不已。从生活环境上讲,当代中国的画家是找不到一个比梵高更可怜的,甚至可以这样说,他们拒绝粗茶淡饭,拼命追求物质的享受,连韩国的金兑庭教授也批评说:“大家好像都很疯狂的丢了魂一样的追逐金钱、房子、名车,好像这就是做艺术的根本目的,太危险了,太可怕了,我从来没有见过像中国艺术家这么喜欢钱的艺术家,中国当代美术的确走到了危险的边缘。”‚金教授的批评也许有些激烈,但足以引起我们好好反思。梵高之所以成为梵高,是因为他的纯粹,他的坚韧,他的大爱情怀、诗意眼光和昂扬的激情。然而当代许多画家心性复杂了,欲壑难填,表现出狂躁的心态和急功近利的思想。他们不从心性下功夫,也不汲取各种文化养料,而是专门研究市场和送礼。更有甚者,一味崇洋媚外,玩弄花招,自欺欺人。所谓的当代艺术不过是美国人、西方人的娱乐产物,不是从中国人自己血液里流淌出来的精神与生命。殊不知,这是本末倒置的呀!我们要真正认识中国源远流长的智慧文明,并将它们发扬光大,唤醒其内在新的生命,才能成就真正的中国当代艺术。

    真正好的艺术是从最干净的心灵生长出来的!正如梵高。


关注莲福文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