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降息与艺术市场的“一毛钱关系”
发布时间:2014-11-26 09:39:24    点击次数:3218


  中国央行11月21日晚间意外宣布降息,11月22日起降息并扩大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4年11月22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至5.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75%,同时结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调整为1.2倍。这是中国央行时隔两年半以来首次调降基准利率。

  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AMMA)高级顾问,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品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黄隽观点:降息传递了货币政策宽松的信号,若将艺术品看作一种资产,那么利率变化与资产价格变动负相关,资产替代效应使银行利率下调对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有利于资金流入,中长期看会给市场带来乐观预期。

  由于影响艺术品市场的因素很多,例如诚信缺失、市场监管不力等问题都严重制约了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在整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动力不足的情况下,艺术品市场也和整个经济状况一样处于调整中。降息之后的短期内不一定会使资金流明显增加,还需谨慎观望。

  雅昌特约艺术经济专家观点:大的逻辑说,货币供应量持续放量是对艺术品价格推动的,因为艺术品的短期供应量基本是恒定,货币量越大,价格越高,所以,货币供应量会间接推动艺术品价格上涨,社会融资总额减少,信贷的增速持续不达预期,央行为提振实体经济而降息,未来还可能有一系列的刺激政策出台。总而言之,短期看,本次调息对艺术市场影响甚微,中长期看,社会融资总额出现企稳回升态势后,艺术市场会有上涨的预期。

  雅昌分析师观点:表格1是降息与升息的历史纪录,2008年央行连续降息5次,并提出4万亿产业扶持计划,极限扩大货币流动性,此后的三年里2009年至2011年艺术市场持续上涨,一发不可收拾,而在2010年至2011年两年间,央行升息5次,当然中间还有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直到2012年,艺术市场成交规模腰斩,同期政策是降息,2012年至2014年,降息3次,目前贷款利率与2010年10月持平。

  众所周知,全球经济低迷与大宗商品的超跌周期尚未结束有关,而大宗商品的需求绝大部分受到新兴国家的拉动;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带动了全球大宗商品的消费,对世界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起到主要的推动作用。进入到2013年,李克强总理提出的经济结构调整及转型战略,要重新审视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的转变,导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急剧下降,大宗商品的终端市场需求受到抑制,好转仍未见到。国内大部分产业在2012年之后表现出体力透支,艺术市场也不例外,经历2012-2014年的调整仍显平淡疲软,但也逐步向理性成熟,此次降息在未来有望为艺术市场带来更多资金支持,但是大宗商品下跌周期尚未结束,降息的动作难以带来实质性提振,艺术市场走势仍待谨慎观望。

  金融专家观点:本次降息,迫于巨大的政治压力,很大程度上,这是一次政治性的降息。是外界压力、经济维稳及渡过经济转型第一年年关的政治诉求的结果。

  结构上讲,10月用电量只有1%的同比增长,且房地产打回原形,经济恶化程度超出预期;另外,目前北方基建和地产进入冬歇,低端劳动力的薪资结算需求很大。相印证的是,市场反应,邮政储蓄银行过去半个月内归集资金大幅提升,超储大增,这与劳工年底结算返存应有很大关系。

  本次降息有显著的非对称。存款利率实际上没有变化,贷款基准利率超常规的下调了40个BP。显然是要保证储户利益,试图让渡银行收益,反哺实体。目前,业界已经对逐步下行形成共识,但压缩银行利差,补贴实体,可能会进一步导致银行放贷积极性的抑制。虽然试图挽救存款搬家,但是银行未必会将资金投向实体。

  我们要通过本次钱荒和降息事件,认识到实体融资的结构性问题。我们需要重新打量“实体经济”这四个字。目前来讲,资金成本真正有致命性影响的,只有地产、地方平台及小微企业,而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企业之困境,并不在资金成本。

  能源及原材料价格下跌,已经一定程度上对冲了制造业资金成本。更重要的是,制造业已经形成了一套基于产业配置的微观金融系统,龙头企业可以通过产业配置和重组,将自己的信贷资源,分配到供应链体系之中。即,产业组织金融化已经成为一个趋势。

  但央行的货币调控工具,似乎并未匹配微观金融形态的变化,目前的货币工具,仍然假设企业作为个体平等的参与到融资市场之中。这是错误的。如此操作的结果,仍然是货币资源被大面积的配置到了过剩产能和地方平台之中。而过剩产能和地方平台相挂钩,造成了对实体企业的真正威胁。

  实体企业真正的难题在于,亟需打破地方垄断,通过横向的跨区域的产业并购与整合,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效率。显然,本次降息缓解了地方产能的出清,固化了地方利益,对真正的实体企业来说,整合的门槛被人为抬高了,改革的难度和成本实际上是提高了。

  这进一步的说明。本次降息,很大程度上是中央对地方的一次妥协。我们在批评的同时,也可以理解为,中央政府利用降息,短暂的帮助地方渡过难关,以为后续的财政收权、资本市场改革创造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贷款基准利率下调40个BP,与央行一贯的作风并不相符。央行完全可以逐步的小幅降息,为什么没有这样做?这反映了本次降息的投机性。

  央行试图一步到位,而不给市场形成降息降准通道已中期打开,货币政策转向之预期。

  央行试图杜绝此预期的原因,端在于外部货币环境的不稳定。央行实际上在利用美元短期回调的时间差——否则,如果美元升值,而人民币利率下降,在经济恶化的背景下,不仅热钱外流,居民也会加大对美元资产的配置。

  那么,美元的短期调整是基于库存周期的时间差,四季度是非美经济体与美国经济短期再平衡的阶段,美元调整是必然的。这其中难免还掺杂了国际间利益交易,比如说,习奥中南海夜游之后。中美间显著地改善了双边投资关系,并试图再度再度达成宏观经济政策的协同性。

  我们看到,今日日本财务大臣对日元的贬值提出了警告。这其中可能亦包含了中方通过美方施加的压力。我们不宜将政治交易过分高估,亦不过分低估。由于CPI\PPI的持续下滑,中国实际利率水平的持续攀升,通缩的浮现,我们的确很有必要降息利率。但是,当局对美国经济的复苏进程已经在2011年发生了一次严重的误判,此次,亦不能确定美国基本面复苏的强劲程度,由此不能确定,美联储加息的节奏。

  因此,央行的本次降息,采用了短期“一步到位”的办法,让国际市场难以取舍:这到底是一次刺激,还是一次火中取栗?

  至少在名义上,本次非对称降息,暂时不能确定为战略性的降息,不能视为降息通道的战略性打开。央行很有可能在本次降息之后,时隔较远,才有下一次的动作。任何对央行将接二连三动用常规货币工具的预期,在我们看来,并不靠谱。

  在我们预期中,本轮短期的国际经济再平衡持续时间比较短,最早在年关前后就可能结束。因此,彼时若来谈论降息或降准,若没有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拉动需求,将是相当苦逼的。

  本次降息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毫无疑问,这会是一次刺激。对地方风险的补贴从而拉低风险溢价,无风险利率进一步的下降,将给资本市场再一次上涨的空间。


关注莲福文化微信